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模具 >注塑件模具加厚方法(注塑模具厚度)

模具

注塑件模具加厚方法(注塑模具厚度)

2023-12-20 11:33:59 模具 0人已围观

本文目录一览:

  • 1、注塑机(震雄)如何调模,调节模具厚度,请内行具体回答,网上复制勿扰。谢谢...
  • 2、注塑成型模具设计中,塑件壁厚不均匀怎样解决
  • 3、注塑模具的进胶方式都有哪些呢?
  • 4、注塑模具设计的十七个注意事项
  • 5、如何确定注塑成型模具中的厚度?
  • 6、注塑模具主流道的结构和设计要点

注塑机(震雄)如何调模,调节模具厚度,请内行具体回答,网上复制勿扰。谢谢...

1、这与生产自动化水平有关,与模头结构有关。一般分两步:先粗调模唇,然后调挤压机转速。确保挤出机电流稳定,熔体温度与熔融指数关联好,免得挤出不匀。若是新机组,需一段时间摸索。

2、注塑机调模怎么调:在设定注塑参数和设定开、锁模行程、模具保护压中应有一个理想的变速过程,确保模具安全运行。

注塑件模具加厚方法(注塑模具厚度)

3、可使用手动或自动进行调模。调好模的标准是注射成型的塑料产品,饱满没有飞边现象。

4、一般以产品模具闭合方向垂直投影厚度加上3∽5MM (即最厚的胶位)为我们要设定的低压保护距离,如遇的特殊情况可根据模具和产品的结构来设定低压保护距离。

注塑成型模具设计中,塑件壁厚不均匀怎样解决

1、可在模具顶板处垫一层或两层砂纸。(此法一般不建议采用,因为有可能对模具有损坏)二是换模工,模具没有上平衡。解决办法,压板松掉,重新上模具。

2、现在的解决方法也只能在工艺上做一些调整,可以试试增加模具的冷却保压时间,放慢射胶速度。壁薄部位增加加强筋也可以考虑。

3、现在通常的做法是添加POLYMSJ的助剂,缩水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4、注射时间和冷却时间是基本组成部分,其长短对注塑件的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充模时间一般不超过10s。保压时间较长,与胶件壁厚有关(壁厚取长时间),以保证最小收缩。

5、(1)制件设计要使壁厚均匀,保证收缩一致。 (2)模具的冷却、加温系统要保证各部份的温度一致。 (3)浇注系统要保证通畅,阻力不能过大,如主流道、分流道、浇口的尺寸要适当,光洁度要足够,过渡区要圆弧过渡。

注塑模具的进胶方式都有哪些呢?

侧浇口 塑胶模具侧浇口一般开设在模具一边,分模面上由内侧或外侧进胶,截面多为矩形,适用于一模多穴。

一般有顶部进胶、侧部进胶 顶部进胶就是通常的潜水口,侧进胶就是大水口,如喇叭口等,区别于点胶一般不用再加工,大水口就需要人工将其水口与产品分离。点进胶的有三板模,和两板模,而大水口一般是两板简易模。

弧形浇口优点:浇口和胶件可自动分离;无需对浇口位置进行另外处理:不会在胶件的外观面产生浇口痕迹。缺点:可能在表面出现烘印;加工较复杂;设计不合理容易折断而堵塞浇口。

大水口进胶方式 大水口喷嘴是开放式热喷嘴,在注塑件产品表面会留下有一小段料柄,它能提供大的浇口尺寸,实现极好的保压效果以减小产品应力,可应用于对浇口痕要求不高或分流道进胶方式。

常见进胶方式有十种:侧浇口、平缝浇口、扇形浇口、圆盘浇口、轮辐式浇口、爪形浇口、针点浇口、潜伏浇口、直通式浇口、护耳式浇口。

注塑模具设计的十七个注意事项

1、同一成品模穴超过一个穴时,应采用连续编号以便识别模穴。1 在模座上需有一吊模孔於模具重心位置,以避免吊模时模具倾斜,并确定螺纹与深 度足够负荷模重。

2、开模方向确定后,产品的加强筋、卡扣、凸起等结构尽可能设计成与开模方向一致,以避免抽芯减少拼缝线,延长模具寿命。 开模方向确定后,可选择适当的分型线,避免开模方向存在倒扣,以改善外观及性能。

3、无论使用何种模具都应注意模具要架设稳定,模接缝严密不漏浆,方便拆除。同时注意模具清洁,模板的几何形状支撑物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及稳定性,考虑好进料口、出料口与拱盖或池墙模具的衔接。

如何确定注塑成型模具中的厚度?

给你说一说一般结构,个例除外:首先产品从分型线一分为二,分型线上部型腔部分,存在于A板中,我们暂且称之为cavity,分型线下部型芯部分,存在于B板中,我们称之为Core。

模具板厚是指模具中需要加工出所需零件的那一部分的板材厚度,在模具设计过程中,模具板厚由所需零件的结构特点、材料硬度、模具制造精度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

以内R半径86mm为分界尺寸,大于此尺寸塑件的型腔按照刚度来计算,小于此尺寸的塑件的型腔按照强度来计算。

注塑模具主流道的结构和设计要点

1、主流道的设计要点如下:(1)为便于从主流道中拉出浇注系统的凝料,主流道多设计成 圆锥形,锥角为2°4°,对流动性差的熔料,锥角可取3°6°。

2、主流道 它是模具中连接注塑机射嘴至分流道或型腔的一段通道。主流道顶部呈凹形以便与喷嘴衔接。主流道进口直径应略大于喷嘴直径(0.8mm)以避免溢料,并防止两者因衔接不准而发生的堵截。进口直径根据制品大小而定,一般为4-8mm。

3、分流道:也称作分浇道或次浇道,随模具设计可再区分为第一分流道(FirstRunner)以及第二分流道(SecondaryRunner)。分流道是主流道及浇口间的过渡区域,能使熔融塑料的流向获得平缓转换;对于多模穴模具同时具有均匀分配塑料到各模穴的功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