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
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中国的工业互联网)
2023-11-15 18:55:39 模具 662人已围观
工业互联网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建立观念和行为新秩序,悄然改变中国制造业。
一个时代已经结束,另一个时代早已到来。
随着近六个月中国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和全球宏观经济的周期性调整,不少敏锐的市场人士发现,中国大势已然隐现:以“APP创业”为核心的互联网投资热潮将回归理性, “鼓励”政府以“创业”为核心的经济思维将调整,以“政策牛市”为卖点的金融改革将发生变化。
产业,回归中国;制造,回归中国。某知名外资企业中国区首席代表卢晨培表示,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从未如此紧迫。当他从工科专业转行创业,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时,他发现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聚一群人,造几个人”的夸张时代。图片,并改变外观。”
但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数据才是改革最真实的动力和指标。 2015年8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初值再次下滑,较7月初值下降1.1个百分点至47.1%。已经连续两个月下降,并达到2009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制造业下行压力持续不减,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作为互联网战略必须依赖的智能手机行业,中国厂商虽然忙于相互竞争,但普遍沦落为只是零部件和参数的购买者。关键技术部件均由国际几大生产巨头控制。
例如,智能手机需要集成定位、加速度、重力、温控、测光、指纹等多种传感器。全球最大的连接器和连接系统供应商之一TEConnectivity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Rob Shaddock告诉记者,TE不仅专注于智能工业、数据传感等新兴产业,其在中国最早试点的数字化工厂上海甚至已经实现全面数字化、智能化。在上海工厂,车间领导只需在键盘上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松下订单,软件和传感器完成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跟踪。
差距远远超出了中国手机厂商堆砌参数的口水战。
中国制造“求变”
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开发一个APP,摆个PPT,然后宣称是重大投资项目的时代,显然已经不符合全球经济强国的需求了。只有先进的工业制造才能通过“数字化”、“信息化”带动生产力,这比劳动力成本等要素成本重要得多。
奥迪佛山工厂作为大众汽车在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基地,也成为未来智能制造的典型示范。
这座先进的工厂,投资130亿元人民币,大大降低了日常生产成本。机器人数量超过800台,自动化率超过70%,6条主焊线均为100%全自动生产线,冲压车间实现80%自动化,激光钎焊、等离子钎焊……这么大的现代化工厂才有需要很少有技术经理在场。由于人少空间大,员工甚至可以骑自行车往返于生产线之间,更加灵活方便,提高了效率。
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等根本性问题;产品附加值低、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瓶颈难以突破,给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带来新挑战。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工业制造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在推出“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时,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始终坚定而明确:不仅要推动高端制造装备发展,还要推动从“制造”向“制造”升级。 “智能制造”取得进展。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曾公开表示,“很多企业介绍智能制造的经验,只谈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这其实就是工业3.0的典型内涵。如果工业4.0引领全球制造业未来竞争,其制高点在哪里?应该是工业互联网。”
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愿景下,中国工业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利用工业互联网的技术进步推动中国制造业全面发展。未来,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来实现生产力的增长。
海尔“透明工厂”
8月11日,海尔召开“透明工厂”新闻发布会。没有PPT,没有掌声,没有闪光灯。只有通过智能制造工厂内的摄像头,工厂内的生产画面才实时向世人公开。
在海尔看来,传统的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已不再适应用户碎片化、个性化的需求,互联化、个性化、柔性化的定制生产模式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机器人制造和管理自动化只是智能化的起点之一,因为一次完整的系统升级,除了设备升级之外,还需要在数据收集、反馈和分析的管理和自动化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除了管理模式和先进设备,还有什么可以提高工业制造的效率呢?这是数据链路。只有做到这一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柔性制造”。否则,无论使用多少机器人来执行顽固的生产订单,也只会增加产能数字。
值得庆幸的是,在中国政府颁布的“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建立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共同推动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已被视为未来的国家战略。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大数据资源。所有的消费、生产行为都在大数据中。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工业互联网正是贯彻了这一工业发展方向。对于生产硬件和智能机械装备来说,数字化链路和大数据的集中反馈和管理可以快速提升工业制造的先进水平。
“不要太迷信互联网,它一定要和制造业嫁接。” GE上海全球研发中心总经理魏斌感慨:“我们还没有能力成为全球基础技术供应商,更多的只是这些技术,只是用户。”
在“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明白的是,只有形成工业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才能推动我国工业制造整体加速。
1%的巨大力量
“燃油效率提高1%,能为社会节省多少资源成本?答案是:数十亿。”全球制造巨头、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指出:工业世界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产生巨大影响。目前正在发展的是消费互联网,但未来一定是工业互联网时代。
“消费互联网是横向的,涉及亿万人的连接。工业互联网是纵向的,指将深入的行业经验转化为对未来有用的知识。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即使提高只需1%的效率就能发挥巨大的威力。”伊梅尔特说。
目前,我国工业平均能耗是世界的1.8倍,是发达国家的2至4倍。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经过多年艰苦发展,单位能耗仍比发达国家高出20%左右。
拥有先进的设备就意味着拥有先进的生产能力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作为中国市场的领导者,小米利用互联网来管理有效的消费者信息,而富士康等制造工厂则实现了巨大产能的优化效率管理。两者缺一不可。
智能设备和通信设施如果没有先进管理系统的帮助,仍然可能是僵化和低效的。尤其是在中国目前低水平生产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单纯依靠设备的升级换代,即使使用更多的生产机器人,恐怕也是增加过剩产能最简单的方法。最重要的一定是整体效率的提升。
高效运营的最佳解决方案是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高效的通信网络,增加数据分析和管理能力,从而实现数据、制造和人性管理主动性的结合。
原海尔智能制造负责人、中国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秘书长曾玉波,亲身经历了中国先进工业企业的制造发展历程。在他看来,成功的智能工业制造最终是商业化的智能优化决策。
“所谓自动化、智能化的模型最终一定能够实现需求模型、供给模型、制造模型等大平台、大模块的逻辑协同。我们最终想要的是一种帮助优化决策的商业智能。” -制作。”曾玉波说道。
如何实施商业智能?据曾玉波介绍,目前有两种方法。一是机器判断,0和1的区别;另一种是人的判断,必须以视觉判断为基础,使其图形化、具有可比性。这些判断、决策和优化属于情报的顶层,能够支撑它们的一定是基于数据收集。必须从数据采集的源头上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